表皮样囊肿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物,通常由表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囊状结构,囊内充满角质和脂质物质。其形成可能与胚胎期表皮细胞异位、皮肤外伤或毛囊堵塞等因素相关。
1、病因
表皮样囊肿主要因胚胎发育过程中表皮细胞异位至真皮层,或皮肤损伤后表皮细胞被带入深层组织所致。此外,毛囊堵塞导致角质堆积也可能形成囊肿。这些因素促使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并逐渐积累角质形成包块。
2、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表现为皮肤下圆形或椭圆形的无痛性肿块,直径多在0.5-5厘米之间,表面光滑且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当囊肿合并细菌感染时,可能出现红肿、疼痛及脓性分泌物,部分病例可能因压迫神经引起局部麻木感。
3、诊断方法
医生通过触诊可初步判断肿物性质,超声检查能明确囊性结构的特点,MRI或CT有助于评估囊肿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对于难以鉴别的病例,需通过病理活检排除基底细胞癌等恶性病变。
4、治疗方法
完整手术切除囊壁是根治的主要方式,若囊肿已感染需先使用头孢克肟、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控制炎症。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囊肿,可暂时观察,但需注意避免反复挤压刺激,以防继发感染或增大。
5、预后情况
经过规范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术后复发率低于5%。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外伤,定期复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变化。若发现肿块突然增大或出现破溃,应及时就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