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是由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肝细胞或胆管细胞引发的一类慢性肝脏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三种类型。其病因与遗传、环境及免疫调节失衡等因素有关。
1、自身免疫性肝炎
该类型以肝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患者体内可检测到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常见症状包括乏力、黄疸、食欲减退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诊断需结合血清抗体检测、肝活检等结果。治疗通常采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
2、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主要累及肝内小胆管,90%以上患者血清中抗线粒体抗体呈阳性。早期表现为皮肤瘙痒、疲劳,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和骨质疏松。熊去氧胆酸是首选治疗药物,晚期患者可能需要肝移植。
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以肝内外胆管炎症纤维化为特点,常合并溃疡性结肠炎。典型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间歇性发热及进行性黄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是主要诊断手段,治疗以控制并发症为主,如使用抗生素治疗胆管炎,内镜干预胆管狭窄。
日常应注意避免饮酒、接触肝毒性物质,保持均衡饮食并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若出现持续皮肤黄染、腹胀或异常肝功能检测结果,建议及时至肝病专科就诊,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