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和痛苦在治疗原则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侧重于生理性干预,后者需兼顾心理社会因素。疼痛通常由组织损伤引发,治疗以药物镇痛、物理治疗为主;痛苦涉及情感认知层面,需心理干预与医学手段结合。
疼痛的治疗原则主要针对躯体症状管理。急性疼痛如术后伤口痛,临床常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抗炎药,配合冷敷、经皮神经电刺激等物理疗法。慢性疼痛如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联合普瑞巴林胶囊、加巴喷丁片等特异性镇痛药物,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患者功能状态。
痛苦的干预需多维度介入。对于癌症患者的生存痛苦,除使用吗啡缓释片控制癌痛外,需同步进行悲伤辅导、家庭治疗等心理支持。存在社会支持缺失的患者,医疗机构应联动社工提供资源链接,通过正念减压训练帮助患者重建生活意义。宗教灵性关怀可作为部分患者的辅助干预手段。
治疗过程中需注意疼痛评估使用NRS量表等标准化工具,而痛苦评估需采用痛苦温度计量表等心理测评工具。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沟通技巧培训,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合并疼痛与痛苦的患者,建议组建包含疼痛科医师、心理治疗师、临床药师的多学科团队,制定个体化整合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