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肾病的诊断分级主要依据病理特征、临床指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评估。常见的分级依据包括牛津分类、蛋白尿水平、肾功能状况等,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1、牛津分类
牛津分类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病理分级系统,主要基于肾活检结果评估。其核心指标包括系膜细胞增生、内皮细胞增生、节段性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以及细胞性新月体形成。例如MEST-C评分中,M代表系膜细胞增生程度,E指内皮细胞增生,S为节段性硬化,T反映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C表示新月体数量。这些病理特征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2、临床指标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重要的分级依据,通常将>1g/d视为预后不良因素。肾功能评估主要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当eGFR小于60ml/min/1.73m²提示肾功能受损。血压控制情况也被纳入评估体系,持续高血压会加速病情进展。
3、实验室检查
血清IgA/C3比值升高是特征性指标,约半数患者比值>2。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尿合并蛋白尿,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显示畸形红细胞>80%时支持肾小球源性血尿诊断。近年来血清Gd-IgA1抗体检测等新型生物标志物也逐渐应用于评估。
建议确诊患者定期监测尿常规、肾功能和血压,每3-6个月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活检后应根据病理分级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必要时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注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控制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