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和赤芍在中医中的区分通常涉及来源、性状、炮制方法、性味归经及功效应用等方面。两者虽同属毛茛科植物,但在具体应用中需根据病情选择。
1、来源差异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栽培品经水煮后去皮加工而成,主产于浙江、安徽等地。赤芍则为野生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未经去皮处理,多分布于内蒙古、四川等地区。两者虽基原相近,但栽培方式与加工步骤存在本质区别。
2、性状特征
白芍表面类白色或淡棕红色,质地坚实,断面角质样。赤芍外皮棕褐色,表面粗糙有纵沟,断面呈粉白色或粉红色,可见放射状纹理。饮片鉴别时,白芍片切面光滑,赤芍片常见裂隙,这些形态差异是直观辨别的关键。
3、炮制工艺
白芍需经沸水煮透后刮去外皮,再晒干或切片干燥,此过程可降低苦寒之性。赤芍则直接采挖后除去泥沙,晒干即可入药。炮制工艺的不同直接影响药性,白芍经炮制后更偏补敛,赤芍保留原药材的清热特性。
4、性味归经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脾经,长于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赤芍性微寒味苦,专入肝经,重在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两者虽均治血分病,但白芍侧重肝阴不足之胁痛,赤芍擅治血热瘀滞之症。
5、临床应用
白芍常用于肝血亏虚引起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常配伍当归、熟地黄。赤芍多用于温毒发斑、目赤肿痛,常与牡丹皮、生地黄同用。在妇科应用中,白芍治血虚经闭,赤芍治血瘀经闭,体现补泻之别。
使用芍药类药材时,建议经中医师辨证指导。两者均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但赤芍活血力强,孕妇慎用。临床需根据患者体质、证型差异精准选用,避免混淆影响疗效,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