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补脾中药应该如何选择

胡佳 中医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补脾中药的选择需根据个人体质及具体症状,在医师指导下辨证选用白术、党参、茯苓、山药、黄芪等药物。不同药物在补脾功效上各有侧重,需结合脾胃虚弱的具体表现进行针对性调理。

1、白术

白术性温味苦,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腹胀、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其燥湿特性对于舌苔厚腻、肢体困重等湿邪停滞的情况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常与陈皮、砂仁等配伍使用。

2、党参

党参擅长补中益气、生津养血,适合气血两虚型脾虚患者,常见面色萎黄、气短乏力、久泻脱肛等症状。其药性平和,尤其适合虚不受补或需要长期调理的人群,可与当归、熟地黄等补血药材搭配。

3、茯苓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针对脾虚水肿、痰饮眩晕、失眠多梦等症状效果显著。其既能祛湿又不伤正气,对于脾虚伴有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的情况可作为基础用药,常配伍桂枝、白术使用。

4、山药

山药作为药食同源之品,能平补脾肺肾三脏,适合脾虚便溏、消化不良的亚健康人群。其含有的黏液蛋白能保护胃黏膜,特别适合慢性胃炎、肠炎患者日常调理,可单用煮粥或搭配芡实、莲子。

5、黄芪

黄芪以补气升阳为长,适用于中气下陷导致的脏器脱垂、久泻不止,或表虚自汗等症。对于脾虚兼有肺气不足的反复感冒人群,配伍防风、白术组成的玉屏风散可增强体质。

需注意脾虚常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等证型,如脾阴虚者不宜用温燥的白术,而应选太子参、黄精等滋阴药物。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规律饮食作息。建议经中医师脉诊后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自行用药加重脾胃负担。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