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保持良好睡眠通常可以通过调整作息时间、改善睡眠环境、调节心理状态等方式进行改善,必要时需遵医嘱使用药物。长期睡眠不佳可能影响健康,建议及时排查原因。
1、调整作息时间
老年人应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每天固定时间上床休息和起床,避免白天长时间午睡。建议午睡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避免打乱夜间睡眠节律。傍晚尽量避免喝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睡前两小时减少饮水以防夜尿增多。
2、改善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温度在18-22℃之间,使用遮光窗帘减少光线干扰,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和透气性好的棉质寝具。夜间可使用小夜灯避免磕碰,但睡眠时应关闭主要光源。必要时可通过白噪音设备屏蔽环境噪音,营造安静舒适的入睡氛围。
3、调节心理状态
睡前可通过温水泡脚、听轻音乐、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建议把烦恼写在记事本上暂时搁置,避免带着焦虑情绪入睡。白天适当参加社交活动或兴趣爱好,有助于缓解孤独感。存在焦虑抑郁倾向时,应及时寻求心理疏导。
日常应注意晚餐不宜过饱,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适量补充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适当进行太极拳、散步等舒缓运动,但睡前3小时应避免剧烈活动。若长期失眠伴有心慌、头痛等症状,需就医排查帕金森病、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器质性疾病,遵医嘱使用右佐匹克隆片、阿普唑仑片等助眠药物,切勿自行服用安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