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通常可以辅助改善骨质疏松症状,但需要结合药物及生活方式调整。其作用主要在于增强骨密度、预防骨折及缓解疼痛,适合轻中度患者。
1、负重运动
适度的负重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刺激骨骼,促进钙质沉积,从而增强骨密度。这类运动通过力学刺激激活成骨细胞活性,减缓骨质流失速度,尤其对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提升较明显。
2、平衡训练
太极拳、单腿站立等平衡训练能提高肌肉协调性,降低跌倒风险。骨质疏松患者因平衡能力下降导致骨折概率增加,持续12周以上的平衡训练可减少30%以上的跌倒发生率。
3、脉冲电磁场
通过特定频率电磁刺激可促进骨细胞代谢,研究发现每天30分钟治疗持续6个月,能使腰椎骨密度提高2.3%。该疗法特别适合伴有慢性疼痛且活动受限的患者。
需注意的是,严重骨质疏松伴有多处骨折的患者,应避免高强度冲击性运动。物理治疗需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配合使用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抗骨吸收药物,同时保证每日1200mg钙和800IU维生素D的摄入。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治疗期间避免腰部过度前屈等易引发椎体骨折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