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细菌感染有哪些传播途径?

史宇飞 感染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等。了解不同传播方式有助于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1、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者皮肤、体液或分泌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餐具),可能导致细菌传播。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引发感染,接触患者分泌物后未洗手揉眼可能引起结膜炎。

2、飞沫传播

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核(直径>5μm)在1米距离内传播,常见于百日咳杆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呼吸道感染。密闭空间内飞沫可能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气溶胶传播。

3、消化道传播

摄入被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可引发感染,如进食未煮熟的禽肉可能感染弯曲杆菌。夏季常见的细菌性痢疾多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接触被污染水源后未彻底洗手是重要传播环节。

4、血液传播

通过输血、共用注射器或未灭菌医疗器械传播,如铜绿假单胞菌可通过污染的静脉导管引发血流感染。医护人员针刺伤可能暴露于携带HBV、HCV等病毒的血液。

5、母婴传播

妊娠期经胎盘感染(如李斯特菌)、分娩时经产道接触(B族链球菌),或哺乳期通过乳汁传播(金黄色葡萄球菌)。早产儿因免疫系统未完善更易发生垂直传播感染。

预防细菌感染需注意手卫生,接触公共设施后及时用肥皂洗手至少20秒。处理生食要生熟分开,食物需充分加热至中心温度75℃以上。出现发热、腹泻等感染症状时应做好呼吸道隔离,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对高危人群可考虑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等特异性预防措施。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