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中性粒细胞偏低是怎么回事

郑积富 血液内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中性粒细胞偏低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有关,也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药物影响等病理性原因导致的。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具体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1、生理性原因

中性粒细胞偏低可能由病毒感染、过度疲劳或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例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感染后,可能导致骨髓造血功能暂时受抑,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这种情况通常为一过性,随着原发疾病恢复,中性粒细胞水平可逐渐回升,无需特殊药物治疗。

2、再生障碍性贫血

该疾病会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⁹/L的情况,伴随皮肤瘀斑、反复感染等症状。确诊需骨髓穿刺检查,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等免疫抑制剂,必要时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3、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可能产生抗中性粒细胞抗体。这些抗体会破坏中性粒细胞,导致其数量减少,常伴有发热、关节肿痛等全身症状。治疗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片等免疫调节药物,同时配合生物制剂治疗。

4、药物影响

长期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片,或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片,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这种药物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通常出现在用药后2-3个月,停药后多数可恢复。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促进粒细胞生成。

建议出现中性粒细胞持续偏低时,及时进行外周血涂片、骨髓细胞学检查及自身抗体检测。日常应注意保持充足睡眠,避免接触放射线等有害物质。若需长期用药,应定期监测血常规,发现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