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和糖尿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状态可能引发晶状体代谢异常,从而增加白内障的发生风险。
1、高血糖导致晶状体代谢异常
血糖过高时,晶状体内的葡萄糖浓度升高,导致山梨醇代谢途径活跃,山梨醇在晶状体内蓄积可引发渗透性损伤。这种渗透压变化可能造成晶状体纤维肿胀、结构紊乱,最终导致混浊。
2、氧化应激损伤
糖尿病患者体内自由基生成增加,抗氧化防御系统功能减弱。晶状体细胞长期处于氧化应激状态,会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蛋白质变性等损伤,加速晶状体老化过程。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晶状体氧化损伤标志物水平较正常人升高约30%。
3、蛋白糖基化作用
持续高血糖会引起晶状体蛋白的非酶糖基化反应,形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这些异常蛋白质会降低晶状体透明度,使屈光介质均匀性下降。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出现白内障的年龄平均比健康人群早5-8年。
糖尿病患者应每6-12个月进行眼科检查,日常需通过饮食控制、规律用药等方式将空腹血糖稳定在7.0mmol/L以下,餐后血糖不超过10.0mmol/L。若出现视物模糊、眩光等症状,应及时到眼科进行裂隙灯检查,必要时可通过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