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多巴胺与情绪波动的联系

李侃 精神科 主任医师

江西省精神病医院 三甲

多巴胺作为重要的神经递质,与情绪波动存在密切联系,其分泌水平变化可能通过调节愉悦感、影响动机、参与压力反应等途径引发情绪变化。此外,多巴胺系统异常还与某些精神疾病相关,而日常饮食、睡眠等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其代谢。

1、调节愉悦感和奖赏

多巴胺在大脑奖赏通路中起核心作用,当人们获得积极体验时,伏隔核等脑区多巴胺释放增加,产生愉悦情绪。反之,若多巴胺分泌不足,可能导致快感缺失,出现持续情绪低落。

2、影响动机和兴趣

多巴胺能增强目标导向行为,当纹状体多巴胺水平降低时,可能出现兴趣减退、动力不足等表现,这种动机系统的失调可引发情绪波动,例如对原本热衷的事物突然失去热情。

3、参与压力反应

慢性压力会导致前额叶皮层多巴胺耗竭,该脑区负责情绪调控和决策功能。多巴胺浓度下降可能减弱压力应对能力,表现为易怒、焦虑等情绪反应,形成“压力-多巴胺减少-情绪失控”的恶性循环。

4、与精神疾病相关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功能低下,而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期可能出现多巴胺过度活跃。临床上部分抗抑郁药物通过调节多巴胺D2受体发挥作用。

5、受生活方式影响

富含酪氨酸的食物(如奶酪、坚果)能为多巴胺合成提供原料,规律运动可促进多巴胺释放,而睡眠剥夺会降低多巴胺受体敏感性,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情绪波动的诱因或调节因素。

保持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多巴胺系统稳定。若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表现,建议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通过专业评估排除疾病因素,避免自行服用影响多巴胺代谢的保健品或药物。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