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腹泻,常见的包括抗生素、泻药、非甾体抗炎药等。这些药物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影响肠道功能,从而引发腹泻症状。若用药后出现腹泻,建议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1、抗生素
如阿莫西林、头孢克肟、克林霉素等广谱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导致条件致病菌过度增殖,引起菌群失调性腹泻。这类腹泻通常表现为水样便,可能伴随腹胀或腹部不适。治疗需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可联合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态。
2、泻药
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比沙可啶肠溶片等导泻药物通过增加肠道渗透压或刺激肠壁神经促进排便。过量使用或长期服用可能造成肠道蠕动异常,导致腹泻、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建议严格按说明书剂量使用,症状缓解后及时停药。
3、非甾体抗炎药
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引发药物相关性肠炎。这类腹泻常伴有腹痛、黏液便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长期用药者建议定期进行胃肠功能评估,必要时联用胃黏膜保护剂。
用药期间若出现腹泻症状,应记录排便频率、性状及伴随症状。建议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换药物。对于慢性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治疗获益与副作用风险,必要时可通过调整剂量、更换剂型或联合用药等方式减轻肠道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