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早期可能出现低热、伤口异常感觉以及情绪变化等迹象。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1-3个月出现,具体表现因人而异,需结合暴露史综合判断。
1、低热
患者体温多维持在37.5-38.5℃之间,可能伴随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这种发热反应源于病毒在局部组织中复制后,沿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引发的免疫反应,与普通感冒的发热相比,通常没有明显的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
2、伤口异常感觉
约80%患者在被咬伤部位出现刺痛、麻木或瘙痒感,这种特异性症状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由于病毒在伤口周围神经末梢大量复制,导致神经传导异常,可能持续2-4天,即使伤口已愈合仍会持续存在。
3、情绪变化
早期可能出现焦虑、烦躁、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病毒入侵神经组织后影响边缘系统功能,部分患者对声光刺激敏感,这种精神症状会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加重。
若被疑似狂犬病动物咬伤,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并在24小时内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接种疫苗。已出现早期症状者需立即住院治疗,通过隔离观察、对症支持治疗等措施处理,切勿延误就诊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