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治疗后可能出现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癫痫以及吞咽困难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干预。
1、肺部感染
脑梗死患者因长期卧床、吞咽功能受损,易发生误吸或排痰困难,导致细菌在肺部滋生。表现为发热、咳嗽、痰液黏稠,严重时可引发呼吸衰竭。需定期翻身拍背、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2、下肢深静脉血栓
肢体活动障碍导致血液淤滞,加上脱水或高凝状态,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典型症状为患肢肿胀、皮温升高,血栓脱落可能引起肺栓塞。早期康复锻炼、穿弹力袜或使用抗凝药物可降低风险。
3、褥疮
长期卧床使局部皮肤持续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好发于骶尾部、足跟等骨突部位,表现为红斑、水疱甚至溃疡。需每2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使用气垫床。
4、癫痫
脑组织缺血坏死区域异常放电可能引发癫痫,多出现在发病后24小时至数周。发作时可能出现肢体抽搐、意识丧失,需通过脑电图确诊,并遵医嘱服用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抗癫痫药物。
5、吞咽困难
延髓或大脑皮层损伤影响吞咽反射,易引起呛咳、营养不良或吸入性肺炎。可通过吞咽功能评估选择糊状食物,严重者需鼻饲喂养,配合吞咽康复训练改善功能。
患者及家属需密切观察意识状态、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若出现发热、呼吸困难、肢体肿胀或异常抽搐等症状,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康复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及心理疏导,定期复查头颅影像学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