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劳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以及中医治疗等,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案。物理治疗主要通过改善身体功能帮助缓解症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水疗
水疗利用水的浮力及温度刺激,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酸痛和关节僵硬。温水浸泡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疲劳感,每次15-20分钟为宜,需注意水温控制在38-40℃避免烫伤。
2、运动疗法
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等可逐步提升肌肉耐力,改善心肺功能。运动时人体分泌的内啡肽有助于调节情绪,建议每周进行3-4次,每次20-30分钟,以不加重疲劳为度。
3、热疗
通过红外线或热敷等方式作用于肩颈、腰背等疲劳部位,能扩张局部血管,加速代谢废物排出。每次治疗15-20分钟,可有效缓解肌肉紧张,但皮肤敏感者需谨慎使用。
4、按摩疗法
手法推拿能松解筋膜粘连,改善软组织弹性。重点按摩足三里、涌泉等穴位可调节气血,每次30分钟左右的全身按摩可使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深度放松。
5、电刺激疗法
低频电脉冲刺激运动神经,能增强肌肉收缩能力,防止废用性萎缩。经颅微电流刺激(CES)还可调节脑内5-羟色胺水平,改善睡眠质量,通常需连续治疗2-4周。
进行物理治疗时应由专业康复师评估后制定方案,避免过度治疗。建议配合认知行为疗法、营养支持等综合干预,保持规律作息。若疲劳症状持续加重或伴有发热等异常,需及时排查其他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