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是一种可导致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具有较强传染性。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感染后可能引发急性或慢性肝脏炎症,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乙肝病毒由包膜和核心两部分组成,其DNA在宿主肝细胞内复制,导致肝细胞损伤。感染初期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但约70%的急性感染者无明显表现。慢性感染者病毒可持续存在于血液和体液中,具有长期传染性。诊断需依靠乙肝五项血清学检测,其中表面抗原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可确诊慢性感染。病毒载量检测和肝功能评估对判断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为预防感染,建议按规定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医务人员等高危人群。避免与他人共用针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感染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与病毒复制情况,接受抗病毒治疗时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随意停药。目前临床常用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毒分型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