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后需通过呼吸、循环、神经状态、体温及其他指标综合评估患者生命体征,以判断复苏效果并指导后续治疗。常见的评估内容包括呼吸频率、心率、意识状态等。
1、呼吸评估
观察患者胸廓起伏,使用听诊器判断气道通畅性及呼吸音是否正常。若存在呼吸急促、不规则或暂停,提示可能存在气道梗阻或呼吸衰竭,需立即处理。监测血氧饱和度可辅助评估氧合状态。
2、循环评估
持续监测心电监护,观察心率、节律及血压变化。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评估搏动强度与频率。四肢末梢温度及甲床颜色可反映末梢循环状态,发绀或湿冷提示循环不良。
3、神经状态评估
通过呼叫患者、轻拍肩部及疼痛刺激判断意识恢复程度。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及肢体活动情况,双侧瞳孔散大且无反应提示可能存在严重脑损伤。
4、体温监测
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或肛温,低温可能影响复苏预后,需采取复温措施。体温过高需排查感染或中枢性高热等并发症。
5、其他指标评估
定时检测动脉血气分析,关注酸碱平衡及乳酸值。监测尿量可评估肾脏灌注情况,必要时进行电解质及凝血功能检查。
评估需在复苏后立即开始并持续进行,所有指标应记录时间节点及变化趋势。若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恶化,需重新启动高级生命支持。建议在重症监护环境下由专业团队实施多维度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