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和低血压是两种不同的医学概念,分别属于中医和西医体系。血虚是中医术语,指血液不足或功能异常;低血压是西医诊断,指血压值低于正常标准。两者在定义、病因、症状及治疗方面均有差异。
血虚主要指人体血液亏虚或濡养功能减弱,常由失血过多、脾胃虚弱或久病耗伤引起,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等。中医诊断需结合舌脉,如舌淡苔白、脉细弱。低血压指血压持续低于90/60mmHg,可能因脱水、心脏疾病或内分泌紊乱导致,典型症状包括体位性眩晕、疲乏、视物模糊,严重时可晕厥,西医通过血压测量和血液生化检查确诊。
血虚治疗以补血为主,常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中药,配合饮食调理如红枣、桂圆。低血压需针对病因处理,如增加盐分摄入、穿弹力袜,药物常用氟氢可的松。需注意,部分低血压患者可能伴随血虚症状,但两者不能等同。
若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先测量血压排除低血压,再至中医院通过辨证明确是否血虚。避免自行用药,尤其补血中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以免误治或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