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可能与月经量少有一定联系,但并非唯一原因。中医认为气血不足会影响经血生成,导致经量减少,但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肾虚、血瘀或内分泌问题等。
血虚是中医常见证型,指人体血液不足或濡养功能减弱。若长期饮食失调、慢性失血或脾胃虚弱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可能使子宫内膜生长受限,经期出血量随之减少。此类患者可能伴有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症状。肾虚则与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有关,肾精亏虚会影响冲任二脉,导致经血乏源。血瘀多因气滞、寒凝导致经血运行不畅,表现为经量少且色暗有块。
西医角度,月经量少可能与雌激素水平低下、子宫内膜受损、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因素相关。例如多次人工流产可能损伤内膜基底层,造成宫腔粘连,经血排出受阻。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因排卵障碍,子宫内膜无法正常增厚,也可能出现月经稀发、量少。
若长期存在月经量少,建议进行性激素六项、B超等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中医调理需辨证施治,如血虚者可遵医嘱使用八珍颗粒、乌鸡白凤丸等中成药,同时注意均衡饮食,避免过度节食。日常避免熬夜,保持情绪舒畅以维持气血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