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望闻问切在中医诊断中如何发挥作用?

胡佳 中医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主要通过观察体表特征、听取声音气味、询问病情信息以及探查脉象触感等途径,综合分析患者的整体状况。四诊相互补充,共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1、望诊

通过视觉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苔、形体等外部表现。例如,舌质红绛可能提示体内有热,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于诸外”,体表特征能反映脏腑功能状态。

2、闻诊

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声音低微可能属虚证,咳嗽声重多属实证;口中腐臭味常与胃肠积热相关。此类信息有助于判断病邪性质和脏腑病变部位。

3、问诊

系统询问病史、症状特点、饮食二便等情况。通过了解恶寒发热的先后顺序可鉴别外感类型,询问疼痛性质(胀痛、刺痛)能辅助判断气滞血瘀等病理状态。这是获取主观症状的重要途径。

4、切诊

包含脉诊和触诊。脉象浮数多主表热,弦脉常见于肝郁气滞;腹部拒按多属实证,喜按多为虚证。脉象变化能反映气血运行及脏腑盛衰,触诊可探查局部病理反应。

在实际诊疗中,中医强调四诊合参,避免单一诊法导致的误判。例如患者虽脉象沉细(虚证),但伴有舌红苔黄(实证),需综合判断虚实夹杂的病机。建议患者选择正规中医医疗机构,由执业医师通过系统四诊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不宜仅凭单一症状自行诊断用药。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