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主要包括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常见症状有出血、器官功能障碍、休克等。具体病因和症状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1、感染
严重细菌感染如脓毒症或病毒感染可激活凝血系统,引发全身性微血栓形成。此时炎症因子释放会加速血小板消耗,导致凝血因子减少。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寒战等感染症状,需及时控制原发感染灶。
2、创伤
大面积烧伤、严重挤压伤等组织损伤会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这种情况常伴随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损伤,需警惕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
3、恶性肿瘤
白血病、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细胞表面可表达促凝物质,持续激活凝血机制。这类患者往往存在进行性加重的贫血和消耗性凝血障碍,需要定期监测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水平。
常见症状包括皮肤黏膜出血点、注射部位渗血等出血表现,这与凝血因子消耗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有关。器官功能障碍多表现为少尿、呼吸困难等,提示存在肾脏、肺部等重要器官微血栓形成。约30%患者会出现血压下降、四肢湿冷等休克症状,需警惕循环衰竭风险。部分病例可见黄疸、血红蛋白尿等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
出现疑似DIC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通过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原发病控制,同时根据病情使用抗凝药物或补充凝血因子,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