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DIC的常见诱因是什么

汤多壮 血液内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常见诱因包括严重感染、恶性肿瘤、严重创伤、产科并发症以及肝脏疾病等。这些诱因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导致凝血系统异常激活,最终引发广泛微血栓形成和凝血因子消耗。

1、严重感染

细菌感染如脓毒症或病毒感染如登革热,可通过释放内毒素或炎性因子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生成,进而触发凝血级联反应。临床常伴随高热、休克等多器官功能障碍表现。

2、恶性肿瘤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胰腺癌等实体瘤或血液系统肿瘤,可因癌细胞分泌组织因子或促凝物质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部分肿瘤转移破坏血管内皮也会加速凝血过程。

3、严重创伤

多发性骨折、大面积烧伤或严重颅脑损伤时,受损组织释放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循环,直接激活凝血系统。同时伴随的休克状态会加重微循环障碍。

4、产科并发症

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或子痫前期等情况会导致羊水成分、胎盘碎片等促凝物质入血,迅速引发全身性凝血活化。这类诱因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猛。

5、肝脏疾病

肝硬化晚期或急性肝衰竭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和抗凝物质的能力下降,同时清除活化凝血因子的功能受损,导致凝血与抗凝系统失衡。

当存在上述高危因素时,患者若出现广泛出血倾向、多部位血栓形成或难以纠正的休克,应及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治疗需在纠正原发疾病的基础上,配合输注凝血因子、抗凝剂等综合措施,具体方案应由血液科医师根据病情制定。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