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基础疾病引发的凝血功能障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全身微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其核心机制包括凝血系统过度激活、微血管栓塞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病理过程。
1、病因
DIC常继发于严重感染(如脓毒症)、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重大创伤(挤压综合征)或产科急症(羊水栓塞)。这些基础疾病通过释放组织因子或损伤内皮细胞,触发异常凝血反应。
2、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皮肤黏膜瘀斑、穿刺部位渗血等出血表现,同时伴有休克、呼吸困难等循环障碍,以及少尿、意识障碍等多器官功能衰竭体征。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降低及D-二聚体升高等特征性改变。
3、治疗原则
首要措施是控制原发病,如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凝血功能替代治疗包括输注冷沉淀补充纤维蛋白原,输入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对于高凝状态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肝素钠注射液或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抗凝治疗。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出血或多器官功能异常时,应及时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治疗过程需在重症监护条件下进行,根据每日实验室指标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切忌自行使用止血或抗凝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