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FIB检测在临床中的意义有哪些

徐信群 普内科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FIB检测即纤维蛋白原检测,在临床中主要用于评估出血性疾病、监测血栓风险以及辅助诊断肝病等。通过测定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能够为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1、评估出血性疾病

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其水平降低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当患者出现异常出血症状时,FIB检测可帮助诊断遗传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若检测值显著低于1.5g/L,常提示出血风险增加,需结合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综合判断。

2、监测血栓风险

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小板聚集。临床发现,冠心病、脑梗死等血栓性疾病患者FIB水平常高于4.0g/L。在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的预后评估中,持续升高的纤维蛋白原可能提示复发风险,需加强抗凝治疗监测。

3、辅助诊断肝病

肝脏是合成纤维蛋白原的主要器官,严重肝病如肝硬化、急性肝衰竭患者,其合成能力下降会导致FIB水平降低。同时,在肝病继发的凝血功能异常评估中,该指标常与凝血因子Ⅴ、Ⅶ等联合检测,为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进行FIB检测时需注意,剧烈运动、妊娠等生理状态可能引起暂时性升高。若检测结果异常,应及时到血液科或心血管专科就诊,由医生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避免自行解读。治疗相关疾病时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指标。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