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是炎症性肠病的简称,确诊通常需要进行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等。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具体检查项目需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
1、内镜检查
结肠镜和小肠镜检查是诊断IBD的主要方法。通过内镜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等病变,并获取组织样本进行活检。例如,溃疡性结肠炎常表现为连续性黏膜充血和浅溃疡,克罗恩病则可能呈现跳跃性病变和深溃疡。
2、影像学检查
CT或磁共振肠道成像可评估肠壁增厚、狭窄、瘘管等结构异常。小肠造影有助于显示克罗恩病累及小肠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超声检查则能动态观察肠壁血流和炎症活动度。
3、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发现C反应蛋白升高、贫血等炎症指标异常;粪便钙卫蛋白检测能区分肠道炎症与其他功能性肠病,隐血试验可辅助判断消化道出血情况。
4、病理学检查
内镜活检标本的组织病理学分析是确诊的关键。显微镜下若发现隐窝结构改变、慢性炎细胞浸润或非干酪样肉芽肿形成,可支持克罗恩病的诊断,而溃疡性结肠炎通常表现为隐窝脓肿和浅表炎症。
出现持续腹泻、腹痛、血便等症状时,建议尽早就诊消化内科。诊断过程中可能需要多次检查或复查,患者需配合医生完善病史采集和鉴别诊断,避免自行解读检查结果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