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P即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其治疗方法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监测药物副作用、预防感染及出血风险等。常见治疗手段包括观察等待、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血小板输注以及脾切除等,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状态调整。
1、观察等待
对于血小板计数高于30×10⁹/L且无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可选择暂时观察。此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小板水平,避免剧烈运动或外伤,减少出血风险。同时需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病情是否进展。
2、糖皮质激素治疗
使用泼尼松等药物时需注意逐渐减量,避免突然停药引发反跳现象。长期应用需监测血压、血糖及骨密度,建议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消化道溃疡患者需联用胃黏膜保护剂。
3、免疫球蛋白应用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适用于急性出血或术前快速提升血小板。需警惕过敏反应,输注过程中控制速度,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该治疗作用维持时间较短,通常2-4周后需评估后续方案。
4、血小板输注
仅在活动性出血或侵入性操作前使用,因输注后血小板存活期较短。反复输注可能产生同种抗体,需严格掌握指征。输注过程中需监测过敏反应和输血相关肺损伤。
5、脾切除
对药物无效的慢性ITP患者,切除脾脏可减少血小板破坏。术后需接种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等疫苗预防感染,并警惕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建议术后继续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
ITP患者治疗期间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保持口腔卫生预防牙龈出血。进行任何医疗操作前需告知医生病史,女性患者需注意月经量变化。建议记录出血症状发生频率和程度,复诊时向血液科医生详细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