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病毒是导致艾滋病的主要原因,其感染后通过破坏人体免疫系统最终发展为艾滋病。艾滋病是HIV感染的终末阶段,但及时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
1、HIV病毒感染机制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CD4+T淋巴细胞。病毒通过表面gp120蛋白与宿主细胞CD4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后释放RNA并逆转录为DNA,整合至宿主基因组进行复制。大量病毒复制导致免疫细胞数量下降,当CD4+T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时,即进入艾滋病期。
2、疾病进展过程
感染后分为急性期、临床潜伏期和艾滋病期。约50%-70%的感染者在急性期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随后进入平均8-10年的无症状潜伏期。未经治疗者最终因免疫系统崩溃,易发生卡波西肉瘤、肺孢子菌肺炎等机会性感染或肿瘤。
3、诊断标准差异
HIV阳性不等同于艾滋病,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WHO诊断标准要求HIV抗体阳性且伴有至少一种艾滋病指征性疾病,或CD4+T细胞计数小于200个/μL。抗病毒治疗可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限以下,使感染者长期处于潜伏期而不进展为艾滋病。
确诊HIV感染后应尽早启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规范用药可将病毒载量抑制至不可检测水平。定期检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出现持续发热、体重骤降等艾滋病相关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避免高危行为并采取防护措施是预防感染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