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作为中医传统外治法,一般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辅助治疗感冒咳嗽等好处,但也可能造成皮肤损伤、暂时性淤血、操作不当引起烫伤等坏处。具体效果因人而异,需由专业人员操作。
1、促进血液循环
拔罐时产生的负压刺激局部皮肤和血管,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加速局部血液流动,有助于改善组织供氧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对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肩颈酸痛、手脚冰凉等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
2、缓解肌肉疼痛
负压作用可牵拉皮下筋膜和肌肉组织,缓解肌肉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对于运动后乳酸堆积、慢性劳损导致的腰背痛效果较明显,还能减轻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
3、辅助治疗感冒咳嗽
通过在肺俞、大椎等穴位拔罐,可刺激经络调节肺脏功能,促进排痰。对于风寒型感冒初期出现的鼻塞、咳嗽症状,配合药物治疗能增强疗效。
1、皮肤损伤
留罐时间过长或负压过大可能导致表皮水疱,尤其是皮肤敏感者易出现破损。糖尿病患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可能出现伤口愈合延迟,甚至继发感染。
2、暂时性淤血
罐印处的紫红色瘀斑通常3-7天消退,但会影响皮肤美观。特殊职业人群如模特、演员等需谨慎选择拔罐部位,避免影响工作形象。
3、操作不当引起烫伤
使用火罐时酒精棉球未完全挤干、罐体过热等情况可能造成皮肤灼伤。自行操作时手法不熟练易引发意外,曾有因操作失误导致表皮烧伤的案例报告。
进行拔罐前需确认操作者具备资质,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凝血功能异常、皮肤破损或处于妊娠期的人群应避免拔罐。治疗后注意保暖,24小时内不宜洗澡,若出现水疱或持续疼痛应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