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和赤芍作为两种常见中药材,均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部,但炮制方法和功效存在差异。白芍经刮皮水煮处理,赤芍则直接晒干,两者在中医理论中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方向。
1、养血调经
白芍味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补血柔肝功效。其含芍药苷等成分能调节子宫平滑肌,缓解血虚引起的月经量少、经期腹痛,常与当归、熟地黄配伍使用。
2、平肝止痛
白芍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兴奋性产生镇静作用,对肝阳上亢导致的头痛眩晕、四肢挛急疼痛有缓解效果,常与钩藤、天麻同用。
3、敛阴止汗
其酸涩之性可收敛固涩,适用于阴虚盗汗、表虚自汗等证,常与牡蛎、麻黄根配伍。实验表明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异常汗液分泌。
赤芍的主要功效方向不同:
1、清热凉血
赤芍苦寒入肝经,含赤芍苷等成分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适用于温热病血热发斑、吐血衄血,常与丹皮、生地配伍治疗热入营血证。
2、散瘀止痛
其活血通经作用较强,能改善微循环,对跌打损伤、痛经闭经等瘀血阻滞疼痛更有效。药理研究显示其抗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作用较白芍显著。
3、清肝明目
赤芍能清泻肝火,适用于肝火上炎导致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常与夏枯草、决明子配伍使用。
这两种药材的使用需根据具体证型辨证选用,血虚肝旺宜选白芍,血热瘀滞当用赤芍。临床配伍时应注意白芍反藜芦的配伍禁忌,赤芍则需谨慎用于出血倾向患者。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特点合理选用,避免自行混用影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