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液时应注意补液量、速度、电解质平衡、液体类型选择以及监测等事项,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补液不当可能引发并发症,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补液量
需根据患者脱水程度、体重变化及生理需求计算。轻度脱水可按体重3%-5%补充,中重度脱水需结合实验室指标调整。过量补液可能导致肺水肿,不足则无法纠正脱水。
2、补液速度
心功能正常者初始可快速输注500-1000ml等渗液,后续调整为4-12ml/kg/h。老年或心功能不全患者需控制速度在2-4ml/kg/h,避免加重心脏负荷。
3、电解质平衡
密切监测血钠、钾、氯水平。低钾血症患者补液时需加入氯化钾(浓度不超过0.3%),高钠血症患者选择低渗溶液。每500ml液体含钾不宜超过1.5g。
4、液体类型选择
等渗性脱水选用0.9%氯化钠,低渗性脱水使用3%氯化钠,代谢性酸中毒可配伍碳酸氢钠。胶体溶液适用于严重低蛋白血症患者,晶体胶体比例通常为2:1。
5、监测指标
每小时记录尿量(维持30-50ml/h)、血压、心率及呼吸频率。每4-6小时评估皮肤弹性、黏膜湿润度,每日检测电解质、肾功能及血气分析,重症患者需监测中心静脉压。
补液过程中应持续评估患者反应,出现颈静脉怒张、肺部湿啰音等容量过负荷表现需立即调整方案。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肾功能不全者控制钾摄入。建议在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实施补液治疗,避免自行调配电解质溶液引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