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预防主要包括产前保健、分娩期管理以及产后监测等方面,通常可通过规范产检、正确处理产程、积极预防并发症等方式降低发生风险。
1、规范产前检查
孕妇需定期进行产检,通过B超评估胎盘位置及胎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贫血等高危因素。对于存在前置胎盘、多胎妊娠或凝血功能障碍的孕妇,需提前制定分娩方案,必要时在具备输血条件的医院待产。
2、正确处理分娩过程
胎儿娩出后需及时注射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帮助胎盘完整剥离。助产人员应避免暴力牵拉脐带,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残留,发现软产道裂伤需立即缝合止血。双胎或羊水过多者需在胎儿娩出后腹部加压沙袋预防宫缩乏力。
3、加强产后监测
产后2小时需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宫底高度及阴道出血量,每15分钟按压宫底促进积血排出。指导产妇及时排空膀胱,避免尿潴留影响子宫收缩。哺乳可通过刺激乳头反射性引起宫缩,减少出血风险。
产后出血与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建议孕妇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分娩。存在胎盘植入史或凝血功能异常者,需提前与医生沟通预防性用药方案,必要时备血。若产后出现头晕、心慌或出血量骤增,应立即呼叫医护人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