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赤茯苓和白茯苓在中医中的区别

胡佳 中医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赤茯苓和白茯苓均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但在来源、功效及应用方面存在差异。两者在中医中的区别主要在于来源不同、功效侧重不同以及应用范围不同,需在医生指导下辨证使用。

赤茯苓是茯苓菌核近皮部的淡红色部分,其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临床多用于湿热蕴结引起的小便不利、淋浊等症,如湿热下注导致尿频尿急时,常与车前子、木通等药物配伍。白茯苓是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其性味相同但更侧重健脾益气、利水渗湿。适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食少便溏、水肿胀满,如脾虚导致腹泻时,常与白术、山药等药物同用以增强健脾效果。

两者虽均有利水作用,但白茯苓以健脾为主,赤茯苓以清利湿热见长。使用时应根据体质和证型选择,湿热体质或湿热证候者适合赤茯苓,而脾虚湿盛者更适合白茯苓。若存在水肿兼有脾虚和湿热的情况,可在方剂中配伍使用。日常使用需注意避免过量,阴虚火旺或无湿热者慎用赤茯苓,肾虚滑精者慎用白茯苓。具体用药方案建议经中医师辨证后制定。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