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后溶血并不算常见现象,但实际发生概率受采血技术、抗凝剂使用及患者自身情况等因素影响。溶血通常指红细胞破裂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可能干扰检验结果准确性。
1、采血操作不当
若采血时负压过大、抽血速度过快或反复穿刺,可能因机械损伤导致红细胞破裂。此时血液样本中可能出现游离血红蛋白,需重新采集。
2、抗凝管使用不当
真空采血管中抗凝剂浓度过高或未及时摇匀,可能引起渗透压改变导致溶血。这种情况多见于紫头管(EDTA管)或蓝头管(枸橼酸钠管)使用不规范。
3、患者自身因素
部分血液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或严重感染导致的红细胞膜脆性增加,可能增加溶血风险。这类患者采血后样本出现溶血的概率较常人更高。
溶血样本常呈现淡红色或樱桃红色血浆,可能影响血钾、乳酸脱氢酶等检测指标。若发现采血管内有明显溶血迹象,应及时告知检验科人员,必要时需重新采血。建议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采血操作,采血后轻柔颠倒混匀抗凝管5-8次,避免剧烈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