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的原因通常包括红细胞膜缺陷、血红蛋白异常以及感染、药物等外部因素,不同病因需针对性处理。
1、红细胞膜缺陷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会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异常,使其脆性增加。这类红细胞在通过脾脏时容易被破坏,引发慢性溶血,可能出现黄疸、脾肿大等症状。确诊后可通过脾切除术减少红细胞破坏,急性发作期可输注洗涤红细胞。
2、血红蛋白异常
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等血红蛋白病会因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或结构异常,导致红细胞形态改变和寿命缩短。这类溶血常伴随靶形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等异常形态,需进行血红蛋白电泳等检查,治疗上需规律输血并使用祛铁胺等祛铁药物。
3、外部因素
疟疾等感染性疾病产生的疟原虫会直接破坏红细胞;蛇毒中的磷脂酶可溶解红细胞膜;青霉素、头孢类、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可能诱发免疫性溶血。此类溶血多呈急性发作,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严重时需进行血浆置换,感染者需用青蒿素等抗疟治疗。
出现血红蛋白尿、浓茶色尿等溶血表现时,建议及时进行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Coomb试验等检查。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感染等诱发因素,蚕豆病患者需严格禁食蚕豆及相关制品。具体治疗方案需经血液专科医生评估后制定,切忌自行服用氧化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