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会诱发抑郁,两者存在较高的共病风险。这主要与神经生物学机制异常、症状持续加重以及社会功能受损等因素有关,需通过心理干预和药物联合治疗进行干预。
1、神经生物学机制异常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常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以及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这些异常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高度重叠。研究显示约40%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伴随抑郁症状。
2、症状持续加重
创伤后应激障碍引发的反复创伤再体验、持续性警觉状态会导致睡眠障碍、情感麻木,进而发展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抑郁核心症状。临床数据显示,病程超过1年的患者合并抑郁风险增加2.3倍。
3、社会功能受损
患者因回避社交、职业能力下降产生的挫败感,以及家庭关系紧张带来的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这种长期的心理社会应激可使抑郁发生率提升至60%以上。
对于存在创伤经历且出现情绪异常者,建议在症状初期即接受专业的创伤焦点治疗,如眼动脱敏再处理疗法。同时定期进行PHQ-9抑郁量表筛查,必要时联合SSRI类药物治疗。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抑郁转归具有积极作用,家庭成员应给予充分的情感陪伴而非过度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