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冷可能与生理性因素有关,也可能是感染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等疾病原因引起的。若症状持续或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生理性原因
当处于寒冷环境时,人体通过收缩皮肤血管减少热量流失,同时骨骼肌颤抖产热,可能导致发冷。这种情况可通过增添衣物、饮用温热水等方式缓解,通常无其他不适症状。
2、感染性疾病
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流感、尿路感染等疾病,会导致致热原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在体温上升期,患者常出现寒战、畏冷等症状,可能伴随发热、咳嗽、尿频等表现。治疗需根据感染类型选择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可缓解症状,细菌感染时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
3、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基础代谢率降低,机体产热减少。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怕冷、乏力、体重增加等症状,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确诊。治疗通常需长期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补充激素,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激素水平。
4、贫血
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会影响氧气运输,导致组织能量代谢障碍。患者除发冷外,常伴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缺铁性贫血可服用琥珀酸亚铁片,巨幼细胞性贫血需补充维生素B12片和叶酸片,溶血性贫血需根据病因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若排除了环境因素仍持续发冷,或伴有高热、呼吸困难、意识改变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诊血液科、内分泌科或感染科。需完善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病原学检测等相关检查,根据具体病因规范治疗。自行盲目使用退热药可能掩盖病情,滥用抗生素易导致耐药性,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