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心脏病患者为何易发房颤

江龙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房颤是心脏病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可能与心脏结构改变、心肌缺血、心脏功能异常、自主神经紊乱以及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具体机制需结合原发心脏疾病进行分析。

1、心脏结构改变

心脏病患者常存在心房扩大、心肌纤维化等结构异常。心房肌纤维排列紊乱会干扰正常电信号传导,导致心房各部位电活动不同步,从而诱发房颤。这种情况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2、心肌缺血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会导致心肌细胞代谢异常。缺氧状态下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功能紊乱,动作电位时程缩短,易形成折返环路。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颤发生率可达10%-21%。

3、心脏功能异常

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压力持续升高可能引发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心房扩张导致有效不应期缩短,传导速度减慢,形成多子波折返。这种情况在左室射血分数低于40%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4、自主神经紊乱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会缩短心房不应期,增加异位起搏点活性。副交感神经张力过高则可能通过缩短动作电位时程促进微折返形成。部分二尖瓣狭窄患者在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时易发房颤。

5、炎症反应

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引发的炎症因子释放可能直接损伤心房肌细胞。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与房颤发生风险呈正相关,炎症介质可能通过氧化应激途径影响离子通道功能。

心脏病患者出现心悸、脉搏不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建议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考虑射频消融等介入治疗。保持低盐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