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是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点或孔隙突出形成的肿块,通常包括腹股沟疝、股疝、切口疝、脐疝以及白线疝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腹外疝发生位置和病因存在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1、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腹外疝类型,约占腹外疝的90%。根据疝囊突出路径不同,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多见于男性,疝囊经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则多见于老年人,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向前突出,不进入阴囊。腹股沟疝需通过手术修补腹壁缺损。
2、股疝
股疝是腹腔内脏器经股管向股部卵圆窝突出的疝,多见于女性。由于股管周围韧带结构坚韧,容易发生嵌顿或绞窄,需及时手术治疗。患者常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的半球形肿块,咳嗽时可能有冲击感。
3、切口疝
切口疝发生于腹部手术后切口部位,常见于切口感染、愈合不良或术后腹压增高的患者。疝内容物可从切口瘢痕处膨出,站立时明显,平卧时可能回纳。需通过手术修补腹壁缺损,必要时使用补片加强修复。
4、脐疝
脐疝分为婴儿脐疝和成人脐疝。婴儿脐疝多因脐环未闭锁所致,多数可在2岁前自愈;成人脐疝常因妊娠、腹水或肥胖导致腹压增高引发,易发生嵌顿,需手术修补。脐部可见半球形膨出,按压可回纳。
5、白线疝
白线疝发生于腹前正中线(白线)处,多见于上腹部。由于白线处腱纤维交错形成的孔隙薄弱,腹膜外脂肪或腹膜突出形成疝。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出现上腹疼痛或牵拉感,较大时需手术修补。
若发现腹部异常膨出或伴有疼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到普外科就诊。日常需避免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因素,术后患者需遵医嘱进行康复锻炼,降低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