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钙化灶是肝脏影像学检查中常见的钙盐沉积现象,可能与感染愈合、血管瘤或肝内胆管结石等因素有关。多数情况下属于良性病变,但需结合具体病因判断是否需进一步处理。
1、感染愈合
部分钙化灶由肝脏既往感染引起,如结核杆菌、寄生虫感染后,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钙盐沉积形成瘢痕。这类钙化灶通常无明显症状,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
2、血管瘤钙化
肝血管瘤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因内部血栓形成或纤维化出现钙化,影像学表现为边缘清晰的钙化灶。患者大多无明显不适,若血管瘤体积较大或增长迅速,需通过超声造影或增强CT评估是否需要介入治疗。
3、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长期存在可能刺激胆管壁发生钙化,这类钙化灶多伴随右上腹隐痛、黄疸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结石位置和大小选择胆道镜取石、药物溶石或手术切除,同时需排除胆管癌等恶性病变。
发现肝钙化灶后应结合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检查综合评估。若钙化灶稳定且无相关症状,通常每6-12个月复查超声即可;若伴随胆红素升高、腹痛或病灶增大,应及时到肝胆外科就诊排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