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渗性脱水患者补充电解质时,需结合血钠水平和脱水程度调整方案,通常以补充水分为主,同时适当补充钠和其他电解质。常见的补液方式包括口服补液、静脉补液、饮食调整、动态监测以及避免错误补液等。
1、口服补液
对于轻度患者,首选口服补液盐III,其渗透压接近血浆,既能补充水分,又能逐步纠正电解质紊乱。补液时需少量多次饮用,避免因快速摄入加重胃肠道负担。
2、静脉补液
中重度脱水或无法口服者,需静脉输注低渗溶液如0.45%氯化钠或5%葡萄糖溶液。初始补液速度需缓慢,待血钠浓度开始下降后逐渐调整速度,防止渗透压骤降引发脑水肿。
3、饮食调整
在补液过程中可同步摄入含钠食物如米汤、菜汤,并适当补充钾、镁等矿物质。建议选择香蕉、土豆等富含电解质的食物,但需注意食物渗透压不宜过高。
4、动态监测
补液期间需每2-4小时监测血钠浓度、尿量和生命体征。当血钠下降速度超过0.5mmol/L/h时应减缓补液速度,防止矫枉过正导致低钠血症。
5、避免错误补液
严禁直接补充高渗盐水或单纯补充生理盐水,这些不当处理可能加重细胞内脱水。同时需避免过量使用利尿剂,防止进一步破坏电解质平衡。
患者应及时到急诊科或内分泌科就诊,通过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测制定个体化补液方案。治疗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出现意识改变或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