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通常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内镜或穿刺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和梗阻部位。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肝功能检测、腹部超声、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等,具体需根据病情选择。
1、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判断黄疸类型及肝细胞损伤程度。若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常提示胆汁排泄受阻。此外,肿瘤标志物如CA19-9检测有助于鉴别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
2、腹部超声检查
作为首选无创检查,可发现胆管扩张、结石或占位性病变。超声能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直径,若肝外胆管直径超过8mm提示可能存在梗阻,但对胰头部位的小肿瘤或胆管下端结石敏感性较低。
3、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该检查无需造影剂即可三维重建胆管系统,能清晰显示胆管狭窄、扩张及梗阻部位,对胆管癌、胰头癌等占位病变的检出率高达90%以上,且能鉴别良恶性病变。
4、CT检查
增强CT可评估梗阻部位周围组织情况,特别是对胰腺病变、胆管结石或肿瘤的定位诊断价值较高。CT还能发现转移病灶,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5、内镜或穿刺检查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并取活检,同时可行胆管支架置入等治疗。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适用于高位胆管梗阻,可引流胆汁并明确病变范围。
出现皮肤黄染、尿色加深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医生会根据病史和初步检查结果选择针对性方案。部分检查存在创口感染、胰腺炎等风险,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操作,检查后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