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污染的水源、直接接触感染动物体液以及皮肤黏膜破损处感染等方式传播。具体传播途径包括以下三种常见情况,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1、接触污染水源
钩端螺旋体可在潮湿土壤或水中存活数周。当人类接触被带菌动物尿液污染的河水、稻田或污水时,病原体可能通过皮肤微小创口或黏膜侵入人体,例如农民赤足下水田劳作或游泳者接触污染水体。
2、接触感染动物体液
鼠类、猪、犬等保菌宿主的尿液、血液或组织中含有病原体。人类在屠宰、饲养或处理动物尸体时,若未佩戴防护手套,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开放性伤口或结膜等途径感染。实验室人员操作带菌样本时也存在职业暴露风险。
3、皮肤黏膜破损感染
完整的皮肤能有效阻挡钩端螺旋体,但皮肤存在割伤、擦伤或溃疡时,接触污染源后感染概率显著增加。曾有案例显示渔民因腿部伤口接触疫水导致发病,部分患者还可通过性接触或胎盘垂直传播。
日常应避免在可能污染的水域涉水,从事高危职业时需穿戴防水靴和手套。接触动物后及时用肥皂清洗双手,皮肤破损处使用防水敷料保护。若出现发热、肌痛或结膜充血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进行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或血清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