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可能是过敏反应的表现之一,但更多情况下由感染性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过敏反应导致的发热通常伴随皮肤瘙痒、皮疹等症状,而感染性发热常与炎症或病原体入侵有关。
过敏反应确实可能引发发热,但相对少见。例如药物过敏或食物过敏严重时,免疫系统释放组胺等介质可能引起体温调节异常,导致低热。这类发热通常出现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小时内,且多伴有荨麻疹、眼睑水肿等典型过敏表现。若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注射液救治。
感染性疾病是发热最常见的原因,约占临床发热病例的85%以上。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免疫系统会通过释放白细胞介素-1等致热因子,将体温调定点上移以抑制病原体繁殖。这类发热常伴随特定感染部位症状,如呼吸道感染伴咳嗽咳痰,泌尿系统感染伴尿频尿急等。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退热药物。
其他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中枢性发热等也可能引起体温升高。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因代谢亢进可出现持续性低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因免疫复合物沉积可能引发反复发热。这类发热通常需要血常规、免疫学检查等辅助诊断。若发热持续3天以上,或体温超过39℃伴有意识改变,应及时到感染科或急诊科就诊完善检查。日常应注意监测体温变化,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自行滥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