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操作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操作前清洁消毒、调整合适体位、控制液体温度、调节灌注压力以及观察患者反应等,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规范进行。以下为具体注意事项:
1、操作前清洁消毒
灌肠前需对肛门及周围皮肤进行清洁,使用碘伏等消毒剂擦拭,降低感染风险。操作者应佩戴无菌手套,避免交叉污染。灌肠器具需严格灭菌,一次性导管不可重复使用。
2、调整合适体位
患者通常采取左侧卧位,臀部垫高10cm,便于液体流入乙状结肠和降结肠。老年或行动不便者可选择仰卧位,但需适当抬高臀部。保持体位稳定,避免液体外溢。
3、控制液体温度
灌肠液温度应维持在37-40℃,可用水温计监测。温度过高可能烫伤肠黏膜,低于34℃易引发肠痉挛。冬季可将灌肠袋置于温水中预热,夏季避免直接使用冷藏液体。
4、调节灌注压力
悬挂灌肠袋时,液面距肛门高度以40-60cm为宜,利用重力自然灌注。使用压力球囊灌肠器时,挤压力度需均匀缓慢,避免瞬时高压造成肠壁损伤。小儿灌肠压力需降低至20-30cm液面高度。
5、观察患者反应
灌注过程中询问患者感受,出现剧烈腹痛、心慌等症状需立即停止。记录灌入量与排出量差异,若超过500ml未排出应警惕水中毒。灌注后协助患者保留液体5-10分钟,排便后观察排泄物性状及有无出血。
进行灌肠治疗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由护士或医生评估适应症后实施。居家护理时需严格遵循医嘱,出现便血、持续腹痛或虚脱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就医。糖尿病患者、孕妇等特殊人群灌肠前需告知医生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