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酐137μmol/L偏高是否能够通过饮食调整,通常需要根据具体原因进行判断。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一般可以通过饮食调整改善;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则需结合医疗干预。
1、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高蛋白饮食或脱水可能导致肌酐暂时性升高。此时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减少红肉、海鲜等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水分补充,并注意休息,肌酐水平可能逐渐恢复正常。例如每日饮水量可维持在1500~2000ml,避免短期内摄入超过1.2g/kg体重的蛋白质。
2、慢性肾脏病
若肌酐升高由慢性肾病引起,饮食调整可作为辅助手段。建议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每日0.6~0.8g/kg体重),配合低盐(每日小于5g)、低磷(每日小于800mg)饮食,可选用麦淀粉作为主食,适量摄入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但需注意,这种情况必须配合药物治疗,如使用碳酸镧咀嚼片降磷,或应用尿毒清颗粒改善肾功能。
3、急性肾损伤
当存在横纹肌溶解、尿路梗阻等急性因素时,单纯饮食调整无法有效降低肌酐。例如横纹肌溶解引起的肌酐升高需紧急补液碱化尿液,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此时饮食管理仅作为辅助支持手段。
建议发现肌酐升高后及时进行尿常规、肾小球滤过率检测及肾脏超声检查。确诊病因后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同时密切监测肌酐变化。对于慢性肾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肾功能并遵循医嘱调整蛋白质摄入量,避免自行采用极端饮食方式加重营养不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