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通常可以通过饮食改善,但需根据缺铁程度及病因综合判断。轻度缺铁性贫血患者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后可能获得改善,中重度患者需结合药物治疗。
缺铁性贫血主要由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导致。日常膳食中增加动物肝脏、红肉等血红素铁含量高的食物,其吸收率可达15%-35%,优于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可提高非血红素铁吸收率3-6倍。建议避免浓茶、咖啡等含多酚类物质的食物与补铁餐同食,这类物质会抑制50%左右的铁吸收。
对于血清铁蛋白低于30μg/L的中重度患者,单纯饮食调整效果有限。临床数据显示,口服铁剂治疗4周后血红蛋白平均可上升10-20g/L。孕妇等特殊人群需注意,动物肝脏虽含铁量高,但维生素A含量较高,过量摄入可能致畸,建议每周食用不超过85g。饮食调整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常规,若治疗4周后血红蛋白未明显回升,需排查消化道出血等潜在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