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肠部疾病种类较多,通常包括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肠梗阻、肠息肉以及肠癌等。不同疾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存在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1、炎症性肠病
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患者常出现腹痛、腹泻、血便、体重下降等症状,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治疗时通常需遵医嘱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重症患者可能需要生物制剂或手术治疗。
2、肠易激综合征
属于功能性肠道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但肠道无器质性病变。精神压力、饮食刺激、肠道菌群紊乱等可能诱发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解痉药(如匹维溴铵片)、止泻药(如蒙脱石散)或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
3、肠梗阻
分为机械性梗阻和麻痹性梗阻,前者多由肠粘连、肠套叠、肿瘤等引起,后者常见于腹部手术后或电解质紊乱。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胀、呕吐及停止排气排便。治疗需根据梗阻类型选择胃肠减压、补液支持或急诊手术解除梗阻。
4、肠息肉
多为肠黏膜隆起性病变,可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类型。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便血、腹泻等表现。腺瘤性息肉存在癌变风险,需通过肠镜下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
5、肠癌
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早期可能仅有排便习惯改变或便血,晚期可能出现肠梗阻、消瘦、贫血等症状。确诊需结合肠镜及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配合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手段。
若存在持续腹痛、便血、排便异常或体重下降等症状,建议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筛查肠道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