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通常位于左上腹部,具体在膈肌下方、腹腔左上方。其主体在左季肋区,小部分延伸至腹上区,上端连接食管,下端与十二指肠相连。具体位置可能因体型、体位及充盈状态有所变化。
1、主要解剖位置
胃的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空腹时呈J形,充盈状态下可下垂至脐平面。仰卧位时胃底与膈肌相邻,直立位时胃大弯最低点可达髂嵴水平。这种位置特点使其在触诊时需结合不同体位判断。
2、相邻器官关系
胃前壁右侧与肝左叶相邻,左侧与膈肌、腹壁接触,后方紧贴胰腺、左肾和肾上腺。胃底靠近脾脏,这种解剖关系使胃部病变可能累及周围器官。例如胃后壁溃疡可能穿透至胰腺,引发牵涉性疼痛。
3、体表投影定位
胃的体表投影在胸骨剑突与脐连线之间,左侧以左锁骨中线为界,右侧不超过右锁骨中线。临床触诊时,胃窦部常位于剑突下2-3横指处。胃下垂患者可在脐下方触及胃大弯,需通过超声或X线进一步确认。
4、功能位置变化
进食后胃容积可从50ml扩张至1500ml,位置随之改变。妊娠期子宫增大会使胃上移,而慢性咳嗽、肥胖等因素可能加剧胃食管反流。胃的解剖位置异常如胃扭转,可能引发剧烈腹痛等急症。
建议日常避免暴饮暴食,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若出现上腹持续性疼痛、呕血或黑便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胃镜或钡餐造影检查。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胃部占位性病变,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2-3年进行胃部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