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可通过治疗原发病、替代治疗、抗凝治疗、监测凝血功能以及避免创伤等方式预防出血。具体方法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因,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个体化方案。
1、治疗原发病
DIC多由严重感染、恶性肿瘤或创伤等诱发,积极控制原发病是预防出血的关键。例如抗感染治疗可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抑制凝血系统异常激活,从而降低出血风险。
2、替代治疗
当血小板<50×10⁹/L或纤维蛋白原<1.5g/L时,需输注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这些血液制品能补充消耗的凝血因子,维持正常凝血功能,预防自发性出血。
3、抗凝治疗
对于以血栓形成为主的DIC患者,低分子肝素可抑制过度激活的凝血酶。但需严格监测APTT等指标,避免抗凝过度加重出血,使用期间要观察皮肤黏膜有无瘀斑。
4、监测凝血功能
每4-6小时检测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动态观察指标变化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血浆制品输注速度和抗凝药物剂量。
5、避免创伤
指导患者使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跌倒或碰撞。尽量减少动静脉穿刺等有创操作,必要穿刺后需延长按压时间至10-15分钟,防止皮下血肿形成。
DIC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全无尖锐物品。家属应学会观察意识状态和皮肤出血点,若出现血尿、黑便或头痛呕吐等表现,提示可能有内脏或颅内出血,需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严格遵循医嘱调整治疗方案。